|
【群论坛·136】总结
各位校媒的父老乡亲们,新一期校媒群论坛又要和大家见面啦!这次论坛邀请到各地校媒盆友老师来参加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武汉创青春的赛场上是如何直击报道的吧~
【分享主题】2014全国大学生记者直击“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分享嘉宾】周志男:现就读于西安外事学院,中国(陕西)高校传媒联盟新媒体中心部长,全国高校文学社团联合会记者,中国访谈网作家访谈专栏记者,现运营校媒联盟官方微博。曾参与“观骊山风云 品华清盛世”,“大美武功寻访记”等活动,2014年10月31日入选2014“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20人采访团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对全国创业大赛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报道。
杨惠明:《福建农林大学报》记者团学生记者,福建校媒会员部葫芦娃。作为校媒路上的理科生,希望自己能够不忘初心,不停地学习。
方慧云:大家好,我是江西校媒的方慧云,看到这个名字大家应该猜得到我是女生吧,好吧,我是一枚正宗的湖北黄冈妹子,现在在江西财经大学新闻专业读大二,目前是江西校媒会员渠道中心的一名成员。我是一个看起来比较安静实际上比较闹腾的姑娘,性格有北方人的不拘一格,也有南方人的细心温和。和众多校媒人一样,我喜欢文字和摄影,喜欢到处蹦跶,当然,最喜欢的是广交志同道合的好友。
蒋欣 :云南校媒,云南财经大学, 大三。云南昆明长大的女孩,从爱上新闻的那一刻起就决定执笔不为仗义行天涯,只志在行遍天下便为天下"人"写遍天下,愿路上可遇日明星夜,亦可见情世冷暖,让更多人的感受到爱的关注,能获得公平和温暖。记录是我的生活方式,行走是我的青春态度,追随阳光,坚定梦想,呈现故事,还原真实。这一站,用青春笔触,创青春。
刘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大四学生。现任清华大学学生通讯社记者站站长。作为工科生,修的了空调,写得了文章。从大一到大四,从最初写小清新的文艺青年转型为一个逐渐成熟的校园记者,也许正像这句话所说的那样,作为记者,或许能让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发生一点点改变。
本次活动指导老师,中国青年报广西记者站站长谢洋老师也会通过E-mail和大家做分享。
【分享内容】一,嘉宾分享在武汉参加创青春的工作经历。
二,分享采访校外新闻经验总结。
1、嘉宾们是否是第一接触这类型的活动采写呢?嘉宾们在武汉的工作情况是怎样的?首都校媒 刘畅:之前也有做过一些活动采访的经验,但这种持续性的,高强度的赛事活动采访是第一次。刚开始感觉很新鲜,也很高大上,但是后来发现确实很有挑战性。在武汉,除了对新闻发布会进行了活动报道外,主要精力还是基于对创业团队的采访上,这也是我觉得去参加“创青春”最有价值的一点。
江西校媒 方慧云:的确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活动采写,以前在学校没这机会。在武汉,我们每天基本任务是至少两篇稿子,至少发五条微博,每人负责两个省份参赛队伍的报道。
陕西校媒 周志男:是的。在去之前中青报的老师给我们准备了往届“挑战杯”的联动采访报道。我们进行了学习。
云南校媒 蒋欣:我和畅哥差不多吧,之前有参加过一些赛事的报道,但是这样综合系统的算是第一次,在武汉的话每天早上八点我们会在新闻中心统计集合开会,确定任务之后就去现场采访,然后回新闻中心成稿,这几天我主要是跑会议和采访了一些团队故事 因为会议较多,所以写的几个团队故事能够成稿也多依赖于之前的准备。
而且华科挺大的,每个会场距离有点远,在路上的时间较长,不过在路上的时间就可以想一想自己的采访提纲,和小伙伴探讨一下采访情况,把写作思路梳理了,成稿时就会好些。
2、在做任务前有做什么准备工作吗?面对这样具有众多素材的活动,是如何让应对的呢?云南校媒 蒋欣:准备方面
1.首先是熟知地理位置,和自己学校不一样,我们去的时候对华科并不了解,因为此次武汉创青春,我到的比较早,10月31日早上,办理好住宿后,下午的时间就拿着我们的采访手册找到了大赛采访的几个会场,正式的决赛将在11月1日开始,但31日已经有部分高校的同学到了会场布置自己创业项目的展位。
由于华科十分大,有7000亩地,大赛的各个会场又十分分散,便先确定了各个会场的地理位置,以及从各个会场到我们新闻中心的路线,这对我之后几天的采访十分管用,因为我们每天都是早上采访中午写稿,下午采访晚上写稿,所以提前熟知采访路线,能节约不少奔波在路上的时间,让你抓住更多有亮点的新闻。
2.对参赛团队进行了解,到了展位会场后,已经有一些高校陆陆续续开始布置自己的会场,围着展位绕了一圈,向志愿者了解了展位的基本情况后,就开始寻找可以采访的对象,一个下午的时间,我主要采访来自河南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项目,并与他们的项目负责人交换了联系方式,拿到了他们团队的材料。
由于此次“创青春”大赛共有来自31个省份,209所高校,385件参赛作品进入决赛。当天晚上,当我们20个学生记者聚齐的时候,大家分配各自所对的省份口子时,我其中就选择了河南,并与采访山东和北京的小伙伴交流后,继续跟进这两个团队采访。然后我将采访了这些团队的录音整理了出来,方便之后成稿时使用,减少采访日的工作量。
之后几天,我的任务大多在采会,并没有多少时间再到展会去采访团队,但在每天的追会之后,依旧将这几个团队的稿子写好了,在原录音整理好的基础上,成稿时有什么问题及时电话补充也方便了许多,都依赖于之前的准备多做了一些。
首都校媒 刘畅:其实在做这个任务之前,我对于创业乃至“创青春”基本上没有了解。在参加这次大学生联动采访前刚刚接到采访学校一个创业典型人物的故事,但是当时连稿子都没采完就投入这边的活动了。所以其实整体来说准备的比较仓促,也就是拿到了有关大赛的材料时才算真正开始准备。
所以开始面对这样多素材的活动,感觉是很忙乱的,大概用了一天才真正把握了去采访的节奏。我觉得大家首先要有的心理准备是,现场是无法预估的,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所以第一天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和展示现场难以顾全。第二天,自己就逐渐掌握了重点突击的节奏,首先是针对答辩现场,旁听了半天,对整场比赛的答辩现场特点有了一个认识;之后是抓住评委和团队,在现场挖掘出他们身上闪光的思想点和背后的故事。所以我觉得之后最重要的是做到“心中有物”,有底气,有目标,有规划的去采访,才能挖到良好的素材。
江西校媒 方慧云:第一是在网上找资料,创青春官网上有关于赛事的一些基本信息,然后也有各地媒体关于这次赛事的报道;第二就是湖北校媒给我们提供了上一届创业大赛比较优秀的稿件,我们可以参考学习。
3,采写创青春,对比之前采写校园活动,嘉宾们认为两者最大不同是什么?在这个不同之处,分别是怎样应对的?首都校媒 刘畅:最大的不同感觉在于持续性和工作强度吧。其实我觉得在类似的活动采访中,技巧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精力的投入和迅速出稿的挑战性。其实做一个长程活动的采访,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大家都有在一起联合打一场“战役”的感觉。
其实说白了,这次活动报道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快。采访快,估计是来不及做背景信息分析和准备;二是人流快,采访对象瞬息而逝,错过了第一个估计就没有第二个了;三是出稿快,从采访到出稿的周期短,由不得你好好策划与思考。在最累的那一天,早上去听了两小时的答辩,然后下午一口气专访了三支创业团队,每个团队都在40分钟以上,真是刷新了历史以来自己的记录。
江西校媒 方慧云:最大的不同我觉得应该是不确定性,此前我对此次的参赛团队一无所知,也根本不认识来参赛的老师和学生,我根本无法预料我下一个采访对象是谁。虽然我们有很明确的分工,也就是每人要负责特定省份的报道,但是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不一定能成功采访到相应的参赛队伍和带队老师。这种不确定性让我们不得不随时做出调整。我的应对方法是不拘囿于之前的采访计划,而是在新闻现场尽可能多地收集素材,然后尽可能地不让自己闲下来。有时候无意间碰到的新闻也会非常有价值。
陕西校媒 周志男:最大的不同我想应该是接触人群更广了。在学校我们接触到的不是老师就是学生,而这次的联动采访不仅仅有学生老师还有风投等。而且学校的采访我们至少可以提前有个准备,但“创青春”大赛我们是每天采访内容都不一样,全国各省市的共三百多件作品,我们每个人都分到了两到三个省市,所以也没有办法准备的很充分,所以我采取的就是“多看多听”的方法。“多看”他们在做什么,“多听”其他人在问什么。
云南校媒 蒋欣:我觉得是未知吧,你对武汉,对华科,对采访对象的情况一无所知,甚至很有可能你都不知道今天是否能挖到好的故事,写出好的稿子,但这样的一无所知,我认为也是以后我们要走上新闻行业最大的挑战吧,应对的话就是准备十分重要了,以上有提到一些准备,这里再和大家分享一个,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在查阅一切相关资料后,你的采访才能带你走进“新”的领域,“新”是关键词。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你可以看到很多创业项目都已成型,他们的故事被无数的媒体报道过,有的甚至还有了百度词条,此时此刻,你就需要将之前的采访和相关信息都看一遍,看外媒报道他们的角度是怎样的,如何才能采到更加独家的东西?
另外就是和你的小伙伴们都沟通,大家一起解决,在此次采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大家虽然都各自领了口子,但小伙伴们的激情和行动力实在太强,遇到特点强烈的团队时,一个团队会被两三个人采访过,我有一天在会场遇到一个领队老师,表明身份后,他看着我高冷的说了一句:“你已经是今天早上第三个采访我的大学生记者了。”
所以,在这里,和老师沟通能解决你的问题,和你的小伙伴沟通能减少很多撞车,虽然每个记者的写作风格和视角都不一样,但是对于大赛而言,385个项目,我们扎堆越多,可能就意味着我们挖掘其他好项目的时间就越少了。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会在吃饭的时候交流今天大家都采了哪些团队,进度怎么样等问题,如果发现重复,两个人会共同合作一篇稿件,或者看哪位同学的兴趣度更高,来把握这篇稿子更合适,另外一位同学就会将自己采到的素材提供,共同总结交流。
4,在采访写稿中的时候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么,对于这次的采写是否有总结一些经验和大家分享?江西校媒 方慧云:这次采访的任务量对我来说太重了。以前真的是没经历过这么大的压力,我也算是参加过几次校媒的活动,一般是要求写一篇新闻稿一篇感想,而且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充裕。这次真的把我吓到了,原以为一天两篇新闻稿是传说,没料到是真的。不过,也是这次经历我对记者的工作更为了解,新闻本来就讲求时效性,记者在报道的时候就应该尽快发布新闻消息。所以我觉得在以后的新闻业务学习中,要注重培养一下自己的快速判断能力和写稿能力。如何在短时间内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我觉得还需要不断修炼。
首都校媒 刘畅:其实最大的困难和挑战,就是在这种快的节奏下保持出高质量稿件的清醒头脑,而这点恐怕没有类似经历真的很难体会。
关于写稿的经验,在此摘录我“创青春”总结的两段吧:人物稿,在这次报道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为在采访前很难有太多背景信息,所以感觉之后得到的东西,往往是碎片化的东西。在一篇1000字左右的人物稿中,如何通过这些碎片信息组织成一个团队的特点展示,其实对于记者的个人素质还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感觉我的人物写作风格可能比较受学校《清新时报》的影响,呈现一种跳跃式的节奏感,在很短的段落中有着比较强的逻辑关系,也跟深度的风格类似,意图呈现一种团队的全景展现。但是这样一种偏逻辑思维的结果可能是在细节上有所欠缺,也有一种读着变化太快“比较累”的感觉。
陕西校媒 周志男: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二十个小伙伴的友谊,还有就是此次的联动采访,就像慧云说的,这样的任务量在校内是很少遇的到的,只有在校庆或是运动会大概才会有,经验的话就是培养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心,多听身边的事。
首都校媒 刘畅:深度报道,其实感觉自己是做专题出身,对于深度的把握应该说是有一定经验。个人写深度的风格跟人物很像:严密的逻辑关系,强调结构间的节奏和过渡,鼓励适时的分析和探讨……但是这次采写的遗憾,正像谢洋老师说的那样,缺乏做前瞻性综合性分析的空间,或者说是对这些进行分析的时间。确实,时间的紧张对我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之前对一个专题的思考往往都需要酝酿和采访很长时间,而现在短短的一两天做到深度的探讨,确实是有难度的工作。
云南校媒 蒋欣:写稿的话抓团队亮点吧,其实每一个团队故事都特别丰富,想面面俱到肯定是不可能的啦,而且之前也有提到很多成型的团队已被媒体报道过无数次,所以我觉得写稿还是以点概面(这次大家的稿子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呢),落脚在大赛本身,另外的话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持续性几天采访的话,大家如果一天采了很多团队,但是写不完,可以把采访录音在头天晚上整理了,找到团队亮点,梳理成稿思路,第二天写起来就会很快,质量也不会太差。
云南校媒 蒋欣:这里给大家小小的建议是平时可是抄录一些A稿,学习记者和编辑的思路,锻炼新闻逻辑,慢慢积累慢慢成稿的时候思路就会比较清晰。
陕西校媒 周志男:我也是人物专访出身,实话说对于通稿等不是很擅长,以前采访一个人物有可能要准备三四天,但这次却把我栽到里面了,所以我想拿我的体会告诫各位,各类文都尝试写写。
5、当你对对方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如何去挖到对方的闪光点 ,或者更有价值的东西,从何问起?(闽江学院许丽丽)云南校媒 蒋欣:多听,多看,多提创造性的问题。其实像这样的创业比赛,每个团队都是由大学生组成,创业故事其中的经历坎坷问的问题也都大相径庭,在这个时候,直接采访能帮我们省去一些无用的偏离话题的答案,我们能够“有计划的”直接在短时间内对一个陌生的创业项目有所了解,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最后做出来的稿子一定不是团队介绍,而是有价值,有故事的新闻,所以这个时候,在采访现场,多听,多看,多提创造性的问题,成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我们20个人的大学生记者团在结束每天的采访后,都会做一个交流总结会,有不少跑展位的大学生记者提到,你在现场采访的时候,不能忽略周围的环境和人,难说有些时候,你在现场多留意一些细节,一个生动形象的特写式导语就已形成。
他是一个学校的领队,当时正在展会那里看其他团队的项目介绍,然后我跟他说明采访情况后,他就说让我等一下,等他看完,然后我就直接就他看得这个项目跟他聊,问他觉得这个项目怎么样之类的,他很欣然的就和我聊起来,“以他感兴趣的点切入,比直接塞一个问题给他好。”最后他才和我说你是今天早上第三个采访我的大学生记者了。
6、在做人物专访的时候,如何列提纲?(闽江学院许丽丽)江西校媒 方慧云:第一是要对你的采访对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二要确定你的稿件立足点在哪?其实在现场采访的时候,人物的表情包括声音语调的高低都是可以关注的,因为这些往往代表了某些情绪。
陕西校媒 周志男:提纲的话就是问题,为此大学一年通过南方周末等杂志我总结了二十个问题,那些二十个问题采访,素材方面我想已经够了,也可以写出一篇好稿子。
首都校媒 刘畅:其实好的提纲也是在对人物有过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的~~好的提纲应该是顾全人物整体框架的基础上,能够很好把握人物性格和细节。
云南校媒 蒋欣:补充一点点,我觉得在人物专访的时候表现出人物性格色彩会让稿子活很多,所以你在列提纲的时候可以加一个问他自己生活化的问题,其实好的素材都是在采访结束后闲聊得来的,另外,在采访过程中,提纲只是辅助,不能都照着提纲念,你可以从他嘴里套出这个事件的相关者,再去采相关者,增加稿子活性。
7、人物专访,我发现在亮记者身份和没亮记者身份区别很大,如何处理?(闽江学院许丽丽)江西校媒 方慧云:如果你的采访对象比较拘谨的话,可以先不用亮出记者身份,免得让人家心里有戒备。
但是可以先试着搭讪,最好先夸人家几句。最重要的是得到采访对象的信任。
云南校媒 蒋欣:其实我觉得亮不亮身份没差呢,(至少至今还没感受到差别,嘿嘿,可能亮身份会更拘谨吧)一般我遇到性格开朗的人,就会闭合式问题问的多些,遇到内向的,就先和他聊天,聊着聊着就出来了,让他感受到你的真诚,smile。
另外就是在采访的时候,不要一直忙着低头记,要让对方感受到你是在认真的听他讲故事,而不是在记录他说的内容,不然他会很谨慎的。
陕西校媒 周志男:我举个案例,上次采访一个九零后作家,她说话太过于官方,对于这样人怎么办尼?当时我是和她聊高中聊她以前的事,慢慢的放开后在聊天过程中你就可以把你的问题插进去,而且现在是信息时代~所以说我们可以通过微博等了解这个人~就像欣欣说的表不表明身份没有任何关系。
8、在学校我们最常接触的选题就是 大学生创业 。通过这次密集地撰写“创业稿”,嘉宾们觉得创业话题有哪些共性呢?写创业题材有没有独到的感想?(农大校报吴以烨)江西校媒 方慧云:首先是创意,一个创业项目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项目的创意,这次参赛的项目都有各自的亮点;另一个就是社会和学校的扶持力度了,一般来说,学校越支持,团队项目会发展得更快,毕竟有学校提供的指导和一定的社会资源。
云南校媒 蒋欣:创业不易呀,我觉得创业故事一定是最吸引人的,另外从不同角度可切入,列如项目的可操作性,政府学校的支持力度,专家企业家对项目的评估,包括大的来说创业的趋势。(例如一个河南的省份为何都选择农业类创业,港澳为何都选择软工程创业)
首都校媒 刘畅:回来写了这两篇,感受还是很多的~感觉接触的确实是跟平常不一样的人,精神气、个性和想法确实有着“企业家精神”
9、做记者其实很累的,如何坚持?如果有一天,兴趣用完了呢?(闽江学院许丽丽)江西校媒 方慧云:单纯和热情~
首都校媒 刘畅:作为工科生很苦很累~白天要做实验和推公式, 还能坚持熬夜写稿排版, 不是真爱是什么。
陕西校媒 周志男:我不觉得,如果喜欢你就不会放弃,放弃了就说明你还是爱的不深。
云南校媒 蒋欣:我觉得其实当你关注社会,关注社会里的人,看到这个社会有那么不公平,还有人生活的那么艰难不堪的时候,提笔就是你的责任,就是你愿意去做的事了,让更多的人享受公平,与在成功或者困苦时被关注的喜悦。
首都校媒 刘畅:或者我觉得,做记者是一个实现个人成长,实现自己与这个世界相连接,塑造自己价值观的一个过程~
云南校媒 蒋欣:怎么说呢,希望大家都能坚持,并且在新闻里认识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保持最纯真的味道(一个学生记者小小的理想)嘿嘿。新媒体时代应该是今天的新闻写就今天的历史了。
全国大学生记者直击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校媒网
http://www.xiaomei.cc/node_52862.htm
嘉宾部分采访手记及优秀稿件已上传群文件,欢迎下载,感谢本期嘉宾~
【嘉宾推荐】专访九零后作家萧子杭http://www.fangtanchina.com/wenhua/zuojia/2014/1122/3590.html
编辑:媒体部 蒋思成 |
|